爱尚秀 > 社会 > 正文

​中国伟大的工业革命 19 新中国建立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利弊

2025-09-13 14:55 来源:爱尚秀 点击:

中国伟大的工业革命 19 新中国建立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利弊

建国后,我们就立刻开始了轰轰烈烈的经济改革。从1949-1978,差不多30年间,经济发展上,一系列五年计划,第三次冲击工业革命没有成功。一度让中国国民经济处在崩溃的边缘,也导致中国成为世界上最穷最落后的国家。

但虽败犹荣,为什么这么说呢?今天我们就来分析我们为什么失败,以及留下了什么样的宝贵愧财富。

没有市场交换的农业革命,都会破产

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之前,我们就开始在农村开始经济改革,建立人民公社,农村多搞副业和多种经营,拿当年的明星村庄永联村为例。

当时尝试过许多办法帮助农民脱贫致富,搞乡村工厂和农产品多样化。但这些方法并不以市场利润为目标,不允许通过把剩余产品送去外地交换来赚钱。

自1973年起,永联村建立起生产各种轻工业产品的小厂,来满足当地村民的需要,如土布厂、羊毛衫厂、草编厂、手套厂、方钉厂,但这些都不盈利,最后基本都破产。

江苏张家港第一强村 永联村 如今的样子

为什么呢?因为没有市场交换,来支撑产业分工和规模效应,这种多种经营对提高农村收入效果不佳。

我们再来对比英国。在16-18世纪,英国同样发生了类似的农业生产力变革(如作物多样化、商业化养殖、从维持升级型农业,专项商业化的专业农业和羊毛生产,把土地转化为围栏养羊牧场,实行土地流转,土地排水和开垦,形成原始基础设施与国家毛纺市场)

但英国农业革命经过数个世纪才完成,它极大促进圈地运动的发生,是生产力最高的土地为少数人所有,失地农民被迫进入城市成为雇佣劳动力,这种全国性土地改造,由全国对羊毛作为纺织业基本原材料的需求快速上升所催化和推动,并收到富有商人和大地主资助。

因此,那些商人和地主是农业革命与土地转化(圈地运动)的直接受益者,而普通农民并不是。值得强调的是,这个革命性过程与1688年光荣革命无关。

英国圈地运动

所以,当时我们没有能直接使中国实现工业化,是因为当时的经济改革运动,是一个不计较利润和市场效率的典型经济灾难。在1949-1976年许多激进的社会实验一再证明,如果没有市场机制和面向需求的基层决策自由,大规模农村组织与合作单位,是无法盈利和积累资金的。因为供给不可能自动创造对它的需求。

第三次工业化失败的好处,为改革开放铺平道路

尽管,教员没能真正使中国实现工业化,但有三点非常好的:

第一,留下物质财富。当时为了发展经济,全国人民开始大量建水库、修公路、搭桥梁、开荒土,把农村基础设施供水发电等等配套设施都搭建好了,为之后的农村乡镇企业蓬勃发展打下物质基础。

第二,留下精神财富。在中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建立起显著水平的社区精神、合作化意愿、社会信任、集体自治和组织能力,以至于中国的乡镇企业能够在改革开放之后(即实行商品交换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爆发。

第三,政策持续引导。人民公社DYJ失败后,教员并没有放弃人民公社和农村办工业的理想。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再次强调农村搞小型工厂,对于中国的重要性。

从此,从1970年开始到1978年,中国乡镇(社队)企业的数量又开始在农村地区激增,从1970年的47400家增长到1975年的77400家,年均增长10%。同一时期,乡镇企业的总产值(遗憾没有具体数据)估计从67.6亿,增加到234亿,在基本没有通胀的情况下每年增长28%

如果当时的生产活动是以市场利润为目标,以此作为衡量与淘汰的标准,许多社队工厂或者会迅速发展壮大,或者被淘汰,或者随市场的发展和变化而不断调整所选择的产品类型和企业运营规模。那么就会形成蓬勃的产业生态圈。可能我们会更早进入到工业化吧

当历史无法重来。我们只能好好认识和看待过去的经验和教训。总的来说,这就是第三次工业化尝试,虽败犹荣,为改革开放留下了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