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尚秀 > 社会 > 正文

​从四代单传到枝繁叶茂:记同仁堂十代乐氏家族传承发迹史

2025-08-23 01:36 来源:爱尚秀 点击:

从四代单传到枝繁叶茂:记同仁堂十代乐氏家族传承发迹史

前言:清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对同仁堂和乐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年,同仁堂第九代掌门人乐百龄去世,独子早殇,唯留一女。在中国传统家族观念影响下,女儿是没有继承家业的权利,同仁堂将陷于无人继承祖业的境地。此时乐家女主人,乐百龄的母亲张氏,召集全族在乐家祠堂公议,要选一位乐氏后人,过继给百龄为嗣子,并承接同仁堂的祖业。

大宅门的女主人

祠堂议事

由于同仁堂这支后代人丁不旺,百龄去世后二房已经没有男丁了。这消息一传出,长房和三房就开始上下活动,争夺这千载难逢的机会。堂议之前张氏心中已经有了人选,只是血缘较远,不知过继来后能不能和自己一条心。就是五世叔祖凤仪公五世孙,乐茂堂弟,乐百龄堂侄,乐嵩年之子——乐平泉。她深知这不光是给百龄过继儿子,关键是这个人将来还要继承同仁堂的铺主之位,是乐氏宗族天大的事了,涉及到族中各房的利益分配。必须经过堂议推举出人选,尽可能的平衡各房之间的利益。

乐家堂议

“乐均首先发话:家有长子,国有大臣,百龄无后,我们是长房之后,我侄乐淑当是第一人选。

乐有年反驳道:四弟啊,你们是长房没错,可你们不在药行啊!经营同仁堂不能找外行人啊!我看还是平泉合适。

乐均冷笑道:你们倒是在药行,万全堂不就败在六叔老哥几个手里吗?怎么着,败完了万全堂不够,还想毁同仁堂啊?

乐有年:万全堂不行,你看现在同仁堂还有咱乐家多少股份,要经营得好,能让给外姓人吗?

乐均:股份再少同仁堂也姓乐,乐家永远是铺东,不像你们万全堂卖了个盆干碗净。”

大房和三房的争吵越来越激烈,都对同仁堂的继承权势在必得,场面一度陷入僵持局面,此时大家都在等张氏发话。张氏深知长房凤翔公后代走的都是仕途,家境都很富裕,又是长房,在族中很有话语权。过继乐淑,很有可能是“引狼入室”,长房的势力一旦进来,可不是她们这几个妇道人家能掌控的了的。他们说的乐淑也是长房的独子,怕是从小娇生惯养,早晚是个纨绔子弟。就算儿子不败光家产,孙子也会把家产败光。更何况,现在接管同仁堂可不光是守住家底就行,需要一个精明强干的人重振祖业。

此时的同仁堂由外姓人掌控

天之骄子

反观三房乐平泉,是遗腹子。由于他的父祖辈经营不善,将祖上留下的万全堂都卖光了,在平泉父辈那一代就已经是坐吃山空。他本人幼时曾在纸店学徒,冬日衣襟不足,夜晚不得不以纸捆压足取暖。有过这样童年经历的孩子,知道生活的艰辛,才会有力挽狂澜,中兴祖业的能力。而且三房从祖辈开始也没离开药行,平泉本人既明药理,也懂经营,更有化解困难的能力,这也是她选中平泉的主要原因。

同仁堂最后转移到万全堂后人手中

尘埃落定

只听张氏气定神闲的说道:“按照祖宗规矩,长房长孙是不能过继给小宗的,乐淑不合适。目前来看也就平泉最合适了,不过把平泉过继过来,三房嵩年那边就乏嗣了,好在还有定文、定元他们能承袭三房宗祧。就这么定了,今后平泉就是百龄的儿子了。还有一点,以后同仁堂无论经营的好坏,必须按月从公中拿出一部分股利分给长房和三房其余兄弟子侄。”在场的乐氏宗亲,看到老太太如此深明大义,都纷纷点头赞同。长房也知道同仁堂的经营权也是一块烫手的山芋,今后好坏都不一定,这样直接拿股利,旱涝保收,也没再说什么。

今清安(即平泉本人)将每月字号钱分出五十吊文,分给乐洵、乐淑、乐定文三兄各家钱十五吊文,外给侄存仪钱五吊文,以付睦恤宗族之义,并杜后昆季争竞之端……其钱每月在同仁堂凭折取用。公同议定,同仁堂药铺永为清安世业铺底,家具亏空赔赚,均与族兄三家无关。

——《同仁堂:从铃医到国药》第四章:中兴

改天换地

张氏最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二房的想法是不能让同仁堂的嫡传身份断在自己这里。可乐平泉毕竟不是婴孩,现已成年。说是过继过来,其实还是堂系转移了,事实上同仁堂的“血统”在这一代已经转移到了三房。清宣统二年,公元1907年,张氏和百龄之妻早已去世多年。同仁堂后人在翻阅乐平泉的夫人许叶芬署检的《同仁堂药目》的药目序中看到:“……五世伯祖梧岗公……”,看来乐平泉和夫人根本没有把自己当成凤鸣公的后代。就好比当年嘉靖皇帝一样:我是来继统的,不是来继嗣的。二房凤鸣公的同仁堂本支,早在1831年就断了。

以旁支入大宗的嘉靖皇帝

同仁堂乐氏这么大的家族企业,怎么会发生这种无人继承的局面?让我们把时间倒回到400多年前,从第一代乐氏先祖良才公进京说起。

乐家京始祖乐良才

四代单传

乐良才早年在宁波老家走街串巷行医卖药,大约明万历年间①来到京师,在苑平县安家,在京城继续摇铃行医,成为北京乐氏第一代。为了适应在京城的生存,乐良才特别嘱咐儿子乐廷松,若要发展,就不能总当铃医,要开阔知识视野,向正统的中医药方向转变。乐廷松把父亲的话牢牢记在心里。继承衣钵继续在前门一带行医卖药。到了他儿子乐怀育这一代时,赶上京城起瘟疫,乐怀育开设乐家药铺,同仁堂雏形初显。乐怀育的儿子乐显扬牢记祖训,努力学习中医药经典,积累经验,在中医药学方面有了很深的造诣,在京城小有名气,后经人介绍进入了皇宫,当上了太医院的吏目,结束了乐氏祖传的铃医生涯。到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乐显扬开药室为百姓治病。这就是“同仁堂“的起源。

乐显扬入职太医院诏书

开枝散叶

乐家从乐良才开始到乐显扬代代都是单传,这在传统的宗谱传承中是很危险的,随时都有断代的可能。尤其现在有了家业,就更需要有继承人了。从乐显扬这代开始,乐家开始人丁兴旺起来。乐显扬有五个儿子,长子早殇,其他四人有两人继承医药事业,三子乐凤鸣继承了同仁堂,四子乐凤仪在崇文门另开万全堂。(由于长子去世时还未成年,所以族中习惯把二三四五子的后代称为长二三四房)乐凤鸣于康熙四十一年,公元1702年将同仁堂药铺定址在北京前门外大栅栏路南。他苦钻医术,刻意精求丸散膏丹及各类型配方,分门汇集成书。提出了著名的家训"遵肘后,辨地产,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为同仁堂制作药品建立起严格的选方、用药、配比及工艺规范。同仁堂在药行声名鹊起。

同仁堂老匾,传承三百余年,文革期间遗失

月满则亏

由于同仁堂配售药品疗效显著,声誉与日俱增,博得了朝廷赏识。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钦定同仁堂供奉御药,此时的同仁堂达到了第一次巅峰。可是任何事物也逃脱不了盛极必衰的历史规律,1742年,乐凤鸣的次子乐礼继承父业,曾一度因经营不善,欠下大量债务,使得同仁堂难以支撑,幸得朝廷动用官方财力,才渡过难关。1750年乐礼去世,同仁堂由其妻张氏扶持长子乐以正掌管。由于张氏与其子不善经营,欠下不少债务,致使铺务、家计无以支撑,最后由政府监办官员出面借给五千银两,才得以又一次保住“同仁堂”这块金字招牌。

“身夫乐礼,原承先业开设同仁堂药铺,承办官药有年,缘身夫在日所欠官项债负颇多,以致铺务难支,具呈告退官药,蒙皇恩准著都院出示招商,并无承办之人……上年四月间忽被天灾,铺中尽毁,长子继亡,将家产入官归偿资生库。一门孤寡(尚有幼子以中)坐守待毙。复蒙天恩垂怜,将所焚铺基并堆房残货,仍赏身养活孤孀,复令提督府出示招商接办……官药客账私债准着十年后带销。”

1753年乐礼之妻向朝廷提交的呈文——乐松生:《北京同仁堂的回顾与展望》

祸不单行

1753年是同仁堂历史上转折的一年。这一年同仁堂老铺失火,烧得片瓦不存,逢此天灾,同仁堂负债累累,铺务难支,几乎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当时的铺主乐以正病故,弟弟乐以中继承铺主。以中尚幼,虽有母亲张氏扶携,但是孤寡二人仍经受不住如此灾难的袭击,全部家产入官还债都不敷数。危机之时,同仁堂幸得乾隆皇帝“垂怜”,不仅将应偿债务免除,还按日发给乐家生活费。出示招商,由乐家世交也是姻亲张世基认股合资经营,乐氏铺东获二股份息。张氏出资重修店铺,照顾乐家孤寡。这样,乐家84年独资经营至此暂时结束。此后由于张氏不善经营又将一部分股本陆续出卖他姓。经典让后,乐家在同仁堂只占了十之半股。但官府规定乐家仍是铺东,外人只可投资经营,店铺最终所有权属乐家,乐家享受二股份息。

同仁堂失火后老匾安然无恙

无力回天

在这段时期由于以中无后,同仁堂铺主的位置又回到以正支系,以正独子乐兴继位,也未能中兴铺业。乐兴去世后,次子百龄继承铺东之位。乐百龄执掌同仁堂期间当选北京药行商会会首,成为京城药行以后的惯例,同仁堂铺主基本上都兼任了北京药行商会会长。尽管同仁堂屡遭变故,但乐家始终是铺东,这从根本上保证了同仁堂长期姓“乐”。从乐礼开始,同仁堂这一支的乐姓族人就人丁不旺,家业不振,常常陷入丈夫去世,孤儿寡母的境地,最终导致了堂系的转移。

家铺双兴

时间来到了1831年,就是文章开头的那次决定同仁堂乐氏家族命运的堂议。最终的结果是:乐平泉以继子的身份继承了同仁堂第十代掌门之位。乐平泉时年21岁。他精明强干,仅用12年就恢复了祖业。他接手同仁堂时,仅有同仁堂1%的股份。在他的运作之下,经过几番努力,将外股全部收回,在失去同仁堂经营权的九十年后,乐家终于把同仁堂收回来了,在这个过程中,乐平泉用计谋,却不搞阴谋;他措施有力,却又光明正大;他高瞻远瞩,却又步步为营,最终达到了目的。在同仁堂发展史上,是名副其实的中兴人物,占有重要地位。同仁堂在乐平泉全权经营管理之下,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让濒危的同仁堂起死回生。他经营同仁堂的思想、方式、手段贯穿于晚清数十年,其影响延续到民国,直至北京解放,成为中国药业史上的一段佳话。

乐家中兴祖乐平泉

乐平泉这一代还结束了自乐礼以来人丁不旺的历史。平泉有四子,十一孙,二十三重孙成年,彻底为乐家开枝散叶。1880年(光绪六年)乐平泉去世,其妻许叶芬开始了主持家事铺事,长达二十七年之久……

同仁堂乐氏宗谱

注①:关于乐良才进京时间笔者查阅资料时大多数都写于明永乐年间随成祖迁都而来,包括同仁堂、达仁堂、乐仁堂、南京同仁堂等公司官网都是这样描述的。还有《同仁堂史》、《同仁堂传承与发展》、《国宝同仁堂》,乐崇熙所著《北京同仁堂创始人乐家轶事》也是这么写的。唯有乐民成所著《国药世家三百年》中对乐良才来京年代单独做了考证,结论是大约在明嘉靖至万历年间的某一段。笔者认为这个时间是比较靠谱的,毕竟如果是永乐年间的人,他的重孙(乐显扬)是不可能赶上康熙时代的。

#同仁堂#

#历史开讲#

#头条创作挑战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