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尚秀 > 社会 > 正文

​《鹿鼎记》:真实的郑克塽,不受父亲重视,半生傀儡半生囚徒

2025-08-23 01:29 来源:爱尚秀 点击:

《鹿鼎记》:真实的郑克塽,不受父亲重视,半生傀儡半生囚徒

看过《鹿鼎记》的人都知道,韦小宝有七个老婆,个个貌美如花。不过,最美丽的还是“俏老婆”阿珂。

同时,阿珂也是韦小宝七个老婆中来头最大的一位。

梁小冰版的阿珂,曾是许多人心中的女神

她的生父是曾经威震天下的闯王李自成,生母是绝世美人陈圆圆。

从血统来说,阿珂是真正的一国公主,尽管那是曾经的事,却也比建宁这个见不得光的假公主光彩多了。

此外,阿珂还有一位权势显赫的继父——位列三藩之首的平西王吴三桂。若不是从小被师父九难师太带出平西王府,阿珂也会是王府的小郡主。

而偷走阿珂的九难师太同样身世不凡,她不仅是天下间排得上号的武功高手独臂神尼,更是明朝崇祯皇帝之女——长平公主。

最后,在成为韦小宝的老婆之前,阿珂的情郎也是颇有来头的人物——延平王府二公子郑克塽。而韦小宝那位大名鼎鼎的师父陈近南,正是延平王府的家臣。

郑二公子家世显赫,看起来一表人才,无怪乎阿珂会倾心

如此超级豪华的明星阵容,似乎也注定了阿珂是韦小宝所有老婆中最难追的一位。

别的不说,只要是个普通人,见了郑克塽这样出身高贵的英俊公子哥,估计都不会再多瞧韦小宝一眼。

书中对郑克塽出场时的描写是“只见那张脸面目俊美,约莫二十三四岁年纪,满脸欢容”。

一路上,马背上的郑克塽一直笑吟吟地瞧着车中的阿珂。而阿珂早已是面泛红霞,目光羞涩地瞅着这位英俊不凡的郑二公子。两人真可谓是郎情妾意,佳人堪配才俊。

此情此景,落在旁观者韦小宝眼中,那叫一个自卑啊。

况这人相貌比自己俊雅十倍,武功、谈吐更是高出远甚,年纪又比自己大。阿珂对他十分倾心,就是瞎子也瞧得出来。倘若师父知道自己跟郑公子争夺阿珂,不用郑公子下令,只怕就一掌将自己打死了。这白衣师太又在赞他是忠良后代。自己是什么后代了?只不过是风尘女子的后代而已。

与韦小宝这种出身低贱、又十分猥琐的死太监相比,郑克塽身份尊贵,武功不俗,谈吐优雅,又是一表人才,简直再赏心悦目不过了。也难怪阿珂前期一直痴迷于郑克塽,对韦小宝连个好脸色都吝啬给予。

阿珂最初爱慕郑克塽,很讨厌韦小宝这样的死太监

然而,小说始终是小说,与正史终究是有着不小的差距。

郑克塽在历史上确有其人,却绝非小说中那样风流潇洒。

郑克塽的家世确实十分显赫。

他的祖父名唤郑森,即明末著名的抗清将领郑成功(郑森被隆武帝赐国姓“朱”,名成功,其实应该称他为朱成功,但为了习惯依旧称之为郑成功),被南明永历帝封为延平郡王。

郑成功从荷兰人手中收复了宝岛台湾,并以此为基地,从沿海各地进攻清朝,试图反清复明。奈何时运不济,兼之一些列的决策失误,最终功败垂成,抱憾而终。

复明大业无望,郑成功抱恨而终

郑成功英年早逝后,继承基业的是他年仅十九岁的长子,也就是郑克塽的父亲——郑经。

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郑克塽出生于台湾延平王府。对于这个儿子的出生,郑经并没有什么特别的表示。因为郑克塽不是嫡子,也不是长子,他还有一个年长六岁的庶出哥哥郑克臧。

在童年记忆中,郑克塽其实对郑经这个父亲的印象很淡,因为后者忙着打仗,根本无暇顾及这个本来就不受重视的次子。

在郑克塽出生三年后,由于清朝康熙帝悍然撤藩,三藩之首的平西王吴三桂率先起兵反清,靖南王耿精忠继而起兵响应。

为了收买民心,他们甚至以“复明”为幌子,打出了“恢复中华”的旗号。而孤悬海外、素来与清廷势不两立的郑氏政权自然也是他们积极拉拢的对象。

康熙十三年,耿精忠以提供战船为条件,换取身后的郑氏集团出兵攻打清朝,得到了延平郡王郑经的应允。

郑经本人亲自率军从台湾出发,抵达厦门,并要求耿精忠将漳州、泉州划给自己。

耿精忠当然不想将自己辛苦经营的地盘白送给别人,又嫌弃郑经兵力少,因此取消和他共同作战的计划,拒绝了他的要求。

郑经勃然大怒,直接出兵攻占了耿精忠下辖的海澄、同安。作为报复,耿精忠断绝了和郑氏集团的贸易往来。双方开始大打出手。

郑经无能,所以遭其母痛骂

随着泉州、漳州、潮州的陆续投靠,郑经声势逐渐高涨。在和平交涉无果后,耿精忠决定以武力夺回泉州,最终却被郑经的部将刘国轩击败。

眼看着形势对自己不利,耿精忠只好履行之前的约定,提供五艘战船给郑经,并以枫亭为界线,北方属耿精忠、南方属郑经,双方才停止斗争。

与耿精忠和解之后,郑经又击败广东的清军,迫使平南王尚之信也倒戈相向,成为反清联盟的一员。

然而,尽管明面上是盟军,三方暗中却是同床异梦,相互猜忌提防。稍有风吹草动,便会让这种松散的联盟瞬间土崩瓦解。

其后,耿精忠计划与吴三桂合军进攻江南,而汀州总兵刘应麟却不服从调遣,并勾结郑经直接攻占汀州。

郑经的目光短浅,让双方联盟彻底破裂,也把耿精忠这个盟友完全推向了敌方。

前有清军兵临城下,后有郑军虎视眈眈,走投无路之下,耿精忠只得向清廷投降。

失去了耿精忠这个屏障,郑经所部之后直面清军,屡屡败北,丧师失地。

康熙十九年,在战况不利的情况下,郑经只好率领诸将返回台湾。

与此同时,一场围绕延平王府继承权的斗争也在悄然展开。

当初出征时,郑经任命世子郑克臧担任监国,并将心腹重臣陈永华留下辅佐年轻的郑克臧。

陈永华是一代能臣

这个陈永华,就是《鹿鼎记》中韦小宝的师父、天地会总舵主——陈近南。

陈永华才干卓绝,又是世子郑克臧的岳父,备受郑经的信任与重用,位高权重,引起了一个人的强烈嫉妒。

那个人,就是延平王府二公子郑克塽的岳父冯锡范。

冯锡范虽然也是郑经的心腹,但无论是才华和能力,还是在郑经心中的地位,都远不能与陈永华相提并论。

而且,冯锡范想让自己的女婿郑克塽取代世子郑克臧继承延平王府的基业,必然也要先除去陈永华这个拦路石。

冯锡范与郑经的另一个心腹大将刘国轩暗中勾结,表面上与陈永华交好,实则暗中谋划夺取兵权架空他。

在刘国轩的建议下,冯锡范出面忽悠陈永华:

自愧扈驾西征,寸功俱无,归来仍居其位,殊觉赧颜。诸凡检点明白,即当启辞,杜门优游,以终余年。

陈永华听后信以为真,随后向郑经请辞,主动要求解除兵权。后者原本不同意,但在冯锡范的劝导下,最终批准了辞呈,并将陈永华所部交由刘国轩管辖。而冯锡范则继续担任着侍卫之职,若无其事,闭口不提辞职之语。

冯锡范一心想扶持女婿郑克塽上台

直到此时,陈永华才恍然大悟,自己被冯锡范出卖,然而已经覆水难收了。

当年,陈永华便忧郁而死。

次年正月,长期郁郁寡欢的郑经也病逝。

岳父和父亲的先后离世,让年轻的郑克臧彻底失去了依靠,也让野心家冯锡范变得毫无顾忌。

因为郑克臧是郑经与其四弟郑睿的乳母陈昭娘私通所生,这种不光彩的身份素来为其祖母董太妃厌恶忌讳。

于是,冯锡范趁机污蔑郑克臧“郑克臧非郑氏骨肉,而是李氏之子”,并在董太妃的默许下,与郑经之弟郑聪、刘国轩一起发动了兵变,史称“东宁之变”。

不久,郑克臧被缢杀,其弟郑克塽被扶上王位。

当年,郑克塽还只是一个十二岁的孩子。

所以说,《鹿鼎记》中郑克塽参加“斩龟大会”,与群雄合谋诛杀吴三桂一事根本就是子虚乌有。因为,吴三桂死的时候,郑克塽还不满十岁,所谓的青年才俊郑克塽压根就不存在。

至于说郑克塽心胸狭隘,手段卑鄙,联合冯锡范害死陈永华(陈近南),更是天大的冤枉。

陈永华的死跟郑克塽无关,最多怪到冯锡范和刘国轩头上

就算郑克塽真的“金玉其外,败絮其中”,那也应该是成年后的事,而当时的他也不过是个小孩子,毫无权力,陈永华的死充其量只能追责到冯锡范头上,要把它记到郑克塽头上,实在是说不过去。

史书并没有记载郑克塽在“东宁之变”前后有什么反应,想必修史之人也是觉得,无论郑克塽想什么都不重要了。因为从头到尾,他就是一个提线木偶,无论想什么都没用,他什么都做不了。

之后,冯锡范自以拥立之功,表封为忠诚伯,仍领侍卫,兼参赞军机,并以女婿郑克塽的名义封郑聪为辅政公。

郑聪平庸怯懦,缺少决断,凡事全靠冯锡范拿主意,而郑克塽年幼不能理事,完全就是岳父手中的傀儡。如此一来,军政大权完全落入冯锡范手中。

郑克臧担任监国多年,正直贤明,处事公正,敢于约束不法郑氏宗亲与官僚,在民间有口皆碑。当冯锡范以“克臧螟蛉难嗣大位”的文书布告四方时,民心、军心尽丧。

此时,“三藩之乱”也已经进入了尾声,康熙皇帝和朝臣们的目光也开始瞄向了东南沿海。

事实上,早在陈永华去世后,清朝大臣李光地就向康熙提出趁机收复台湾。当“东宁之变”的消息传来,李光地深感机不可失,再次建议他出兵。

消灭郑氏政权,一直是康熙心中的重大计划之一

双方屡战屡和,却始终没能达成一致。

两年后,刘国轩率部与清朝水师作战,大败而归。

眼见大势已去,冯锡范毫不手软地将女婿郑克塽卖给了清朝大将施琅,向清廷献地投降,为自己换来了伯爵的封位。

为了安抚人心,也为了显示自己宽大为怀,康熙皇帝并没有杀掉郑克塽,反而封他为海澄公。

这个爵位,正是当年清廷用来招降其祖父郑成功而抛出的“诚意”。

郑克塽与其家人被软禁在北京朝阳门外的一条胡同里,而这个地方,正是当年清廷软禁其曾祖父郑芝龙的地方。

而且,郑克塽这个公爵看起来高大上,实际上有衔无职,坐吃山空,不过是个可怜的囚徒罢了。

为了维持郑氏家族众多人口的生计,郑克塽上奏请求归还在闽、粤被侵占的祖产,结果是在福建、广东各地祖产全被地方官所占,有些官员还公然诱杀郑家的人。

对于朝廷的有意纵容,郑克塽心知肚明,却也无可奈何。

美貌的阿珂,可能只会在郑克塽的梦中出现

同时,为防止郑氏集团的余党滋事,清廷还对郑克塽的活动进行严格控制。

在降清后二十多年间,郑克塽仅回过泉州故里两次,一次为祖父郑成功的遗骸迁回泉州,一次为郑氏祖庙修缮,而且每次仅停留数日便被要求限期返京。

康熙四十六年,郑克塽在北京病逝,终于结束了多年的囚徒生涯,解脱了自己。随着他的死亡,“海澄公”这个爵位也被清廷收回。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郑克塽丧送了郑氏家业,显然是“亡国之君”。然而,究其责任,却并不能怪他。

郑克塽出身于延平王府,看似身份尊贵,可自幼不受其父郑经的重视。少年时成为权臣手中的提线木偶,一切权力尊荣都与他无关,随即又成为清廷的高级囚徒,一生不得自由,满腹心酸凄凉无处可诉。

至于美貌的阿珂,大概只有梦中才会出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