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尚秀 > 杂谈 > 正文

​通过明初的四大案,朱元璋达到了什么目的?

2023-11-26 03:55 来源:爱尚秀 点击:

通过明初的四大案,朱元璋达到了什么目的?

明初的四大案震惊全国,被牵连和诛杀将近有十万余人,这四个大案有两个是经济领域的贪污和腐化问题引起的,另外两个则牵涉到政治斗争的层面,也就是相权、将权和皇权之争。通过四个大案,明太祖朱元璋达到了整顿吏治和中央集权的目的。

大明入城仪式

空印案和郭桓案

在洪武八年间,也就是大明初期,每年的布政司以及各府州县官吏要前往京城的户部,核对军需、钱粮供给事宜,也就是要在财务账目上进行对账,被驳回的账目需要重新填报,加盖官印,各地布政司往返京城需要数日时间,远的地方有千里之遥,为了避免往返奔波之苦,各地的负责官员都会依照惯例,备份一些空白的账册并加盖骑缝印章以备用。

明清时期的财务印章

这件事被朱元璋知道后大怒,在他看来这是严重的贪赃枉法行为,于是下旨让刑部侦办此案,刑部官员很认真地了解事情经过以后,认为这些加盖过印章的空白文册不会产生贪赃枉法的行为,于是上书向朱元璋进行了解释,或许是没能达到朱元璋的目的缘故,朱元璋下旨对涉及到官员一律处于死刑,助理官员杖刑一百,发配边境戍边。

此案牵连上万余名官员,不少廉洁的官吏也被杀和充边,被冤死得更是不计其数,这也就是大明史上的“空印案”。若按照当时的大明律法:“一贯以下杖七十,八十贯则绞;对于监守自盗,不分首从,并赃论罪,满四十贯即处斩刑“,这样严格的历法在其他朝代也是很少见的。

戍边的罪犯

洪武十八年间,监察御史余敏、丁廷举向朱元璋报告说,北平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官吏李或、赵全德等与户部官员串通舞弊,吞盗官粮。尤其是郭桓在收缴浙西秋粮时,与地方官合伙贪污,甚至把积蓄三年的军粮都盗卖一空,不仅如此,郭桓还勾结布政司官员大肆盗窃官银和官砂。

明太祖下旨令审刑司拷讯,此案牵涉出了礼部尚书赵瑁、刑部尚书王惠迪、兵部侍郎王志、工部侍郎麦至德等一大批官员,仅贪污税粮、鱼盐就折合大米约二千四百余万石,中饱私囊的宝钞金银并不计算在内。

此案追赃约700万石,牵连到全国各地的乡绅富豪,不少豪门大户被抄家灭族、破产者更是不计其数。郭桓案后,朱元璋出台了更为严格的经济法令,在全国财政上实施了统一管理,并创新性地把一至十的阿拉伯数字实施汉字化书写标准模式,这也是大写数字的由来和出处。

胡惟庸案和蓝玉案

我在上篇专门写了《最后一个丞相》里详细地书写了胡惟庸案,本文就不在过多的描述。但胡惟庸专权和结党营私、排除异己是事实情况,但要谋反在史书上查无实据,虽然后来又牵涉到通倭,但仅就是通倭就不可原谅。

蓝玉早年随朱元璋起兵谋反,乃是朱元璋手下大将常遇春的内弟,勇敢善战、战功显赫,被封为大将军、凉国公称号,明太祖朱元璋也经常把蓝玉比肩汉代卫青、唐代李靖。但蓝大将军却是自持功高、抢夺民田、擅自罢黜军中将校,大有军权独揽、不听君命之嫌。

大明时期的锦衣卫,地位显赫

洪武二十六年,有锦衣卫密告朱元璋蓝玉想要谋反,朱元璋随即下令诛其三族,蓝玉军中将校多有牵连,骁勇之将几乎被屠殆尽,这个案子受牵连人数逾2万之众。收拾了胡惟庸和蓝玉之后,朱元璋就把相权、军权牢牢地抓在了自己的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