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尚秀 > 生活 > 正文

​李四光是什么家什么学家?李四光是什么家作家

2023-10-08 05:51 来源:爱尚秀 点击:

李四光是什么家什么学家?李四光是什么家作家

李四光是一位来自中国山东的历史学家和教育家。他出生于1936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获得历史学学士学位,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获硕士和博士学位。 他的研究领域主要涵盖中国古代历史和文物保护,其研究成果在学术界有着广泛的影响。 李四光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是中国考古学会和中国历史学会会员。他致力于把中国文化推向世界,并为此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他的一生充满了对知识的热爱和追求,成为了中国历史学界中不可忘记的杰出人物。

一:李四光是什么家什么学家

1、鲁讯:思想家、文学家;

2、李四光:音乐家、科学家、地质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3、张衡: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文学家;

4、杨振宁:科学家,物理学家。

扩展资料

1、鲁迅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

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 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

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2、李四光

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1971年4月29日),字仲拱,原名李仲揆,湖北黄冈人,蒙古族,地质学家、教育家、音乐家、社会活动家,中国地质力学的创立者、中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的主要领导人和奠基人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杰出的科学家和为新中国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元勋,2009年当选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李四光创立了地质力学,并为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早年对蜓科化石及其地层分层意义有精湛的研究,提出了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的存在,建立了新的边缘学科“地质力学”和“构造体系”概念,建立了“构造体系”的概念,创建了地质力学学派。

提出新华夏构造体系三个沉降带有广阔找油远景的认识,开创了活动构造研究与地应力观测相结合的预报地震途径。

3、张衡

张衡(78年—139年),字平子。汉族,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市石桥镇)人,南阳五圣之一,与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并称汉赋四大家。

中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文学家,在东汉历任郎中、太史令、侍中、河间相等职。晚年因病入朝任尚书,于永和四年(139年)逝世,享年六十二岁。北宋时被追封为西鄂伯。

张衡在天文学方面著有《灵宪》、《浑仪图注》等,数学著作有《算罔论》,文学作品以《二京赋》、《归田赋》等为代表。《隋书·经籍志》有《张衡集》14卷,久佚。明人张溥编有《张河间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张衡为中国天文学、机械技术、地震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发明了浑天仪、地动仪,是东汉中期浑天说的代表人物之一。

被后人誉为“木圣”(科圣),由于他的贡献突出,联合国天文组织将月球背面的一个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太阳系中的1802号小行星命名为“张衡星”。后人为纪念张衡,在南阳修建了张衡博物馆。

4、杨振宁

杨振宁,1922年10月1日出生于安徽合肥,世界著名物理学家,现任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清华大学教授、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荣休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是中美关系松动后回中国探访的第一位华裔科学家,积极推动中美文化交流和中美人民的互相了解;在促进中美两国建交、中美人才交流和科技合作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

杨振宁在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等领域作出了里程碑性的贡献。20世纪50年代和R.L.米尔斯合作提出非阿贝尔规范场理论。

1956年和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定律;在粒子物理和统计物理方面做了大量开拓性工作,提出杨-巴克斯特方程,开辟了量子可积系统和多体问题研究的新方向等。

此外,杨振宁推动了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科学研究所、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南开大学理论物理研究室和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的成立。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鲁讯:思想家、文学家

李四光:音乐家、科学家、地质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张衡: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文学家

杨振宁:科学家,物理学家

二:李四光是什么家?

蒙古族。李四光(1889.10.26-1971.4.29),字仲拱,原名李仲揆,湖北黄冈人,蒙古族,地质学家、教育家、音乐家和社会活动家,是中国地质力学的创立者,中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的主要领导人和奠基人之一,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杰出的科学家和为新中国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元勋,2009年当选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三:李四光是什么家他发明了什么

◎ 科技日报

无私奉献、开拓进取、吃苦耐劳……

在中华传统文化的语境中,

牛被人们寄寓着很多美好期待。

“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

已沉淀为底蕴深厚的文化意象。

日月轮回鼠年跑

牛年恭贺福禄到

今天我们来细数,

这些属牛的“牛”科学家,

属于哪一类牛?

彭士禄:一生垦荒两件事

我国著名核动力专家彭士禄院士家中的书柜里,摆放着“三宝”:我国第一艘核潜艇处女航的纪念磁盘;友人赠送的核电站模型;一头“垦荒”的陶瓷塑像。彭士禄最喜欢第三件,在家人眼里,他“就像一头垦荒牛”。

图片

李四光是什么家什么学家?李四光是什么家作家-第1张图片-

摄于彭士禄94岁生日时。彭洁供图

1958年,彭士禄结束在莫斯科核动力专业的学习生涯回国,从此便与中国核动力事业分不开了。

谈到工作,彭士禄曾很谦虚地说:我一生做了两件事,造核潜艇,建核电站。

这两件事,彭士禄的表现都“牛气”十足。

在核潜艇研制项目中,彭士禄得了一外号“彭大胆”。因为他常敢于拍板。他对科研人员说,“做实验,用数据说话,最后,我来签字。对了,成就归大家;错了,我来负责。

彭士禄在工作。图片

彭士禄还是将招投标制度引入核电工程的第一人。1986年,彭士禄调任核工业部副部长,负责秦山二期筹建工作。项目建设中,他坚持实行董事会制度。当时我国还处于计划经济时期,《公司法》还未出台,他说服安徽省、浙江省、江苏省和上海市一起投资,后来,中国核工业总公司、华东电力公司与这三省一市共同出资,成立了核电秦山联营有限公司。当时虽遇到很大阻力,但因彭士禄的坚持,最后秦山二期的设备订货、设计工程全部招投标。

胡钢 摄

钱三强:“从牛到爱”

接下来要说的这位科学家是“两弹一星”元勋钱三强院士。

图片

刚入清华的时候,父亲钱玄同,即我国近代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给钱三强题了四个字:“从牛到爱”,并解释说:一是勉励你发扬属牛的那股子牛劲,二是在科学上不断进取,向牛顿、爱因斯坦学习。

钱三强生前一直珍藏着这条横幅,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那些到我们实验室来并由我们指导工作的同一代科学家当中,他最为优异。”这是1948年钱三强回国前夕,导师约里奥·居里夫妇对他的评价。

图片

回国后,从新中国建立起,钱三强便全身心地投入了原子能事业的开创工作。

图片

“知人善任”是很多科学家对钱三强的共同评价。

曾有人称,在钱三强的领导下,培养出一大批人才的原子能研究所是“满门忠孝”。

钱三强生前秘书葛能全曾做过统计,在国家表彰的23位“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中,有7位是直接由钱三强推荐到核武器研究第一线的。钱三强团队还陆续走出了数十位两院院士,当年他身边的不少年轻人日后都成为顶尖科学家。

庄逢甘:中国航天空气动力学开拓者

中国成功地进行 *** 与氢弹爆炸后,外界惊呼:“东方巨龙终于打进了世界核俱乐部!”实际上,我国当时尚未真正具有核威慑力量,因为我国的核武器运载工具——洲际导弹还没有研制成功。由于“有弹无枪”,弹只能“呆”在家里。

1969年、1971年我国接连进行了两次洲际导弹飞行试验,但均因弹头再入时被烧穿,致使试验失败。试验人员从捡到的端头帽上发现导弹头部都有一条7、8毫米的沟槽,这触发了中国洲际导弹研制史上一场规模空前,被钱学森称为“淮海战役”的弹头再入气动、防热研究战役。后来成长为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航天事业奠基者之一、中国航天空气动力学开拓者的庄逢甘院士被国防科委和七机部委以“淮海战役”前线指挥长的重任,承担“烧蚀防热研究”攻关。这使他成为我国烧蚀防热气动理论、烧蚀实验和测试技术的开拓者。

图片

“淮海战役”集中了全国气动领域的精兵强将,庄逢甘是名副其实的“统帅”。然而在科研一线,却经常可以看到他像一位普通技术人员一样,亲自参加试验甚至记录各种数据。他说,惟有这样做,决策起来心里才踏实。

图片

经过十多年奋力攻关,庄逢甘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和现有科技成果,解决了再入弹头的气动、防热和再入物理多项重大技术关键问题,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中国气动研究和发展模式。

李四光:哪怕只见到一线,

也不能让真理的光辉变淡

“真理,哪怕只见到一线,我们也不能让它的光辉变得暗淡。”这是地质学家李四光院士的一句名言,显现了他矢志不渝追求真理的可贵精神。

图片

1920年2月,李四光应邀在巴黎留法勤工俭学会作学术报告时提出:学术问题,不能人云亦云。对于西方先进的学说,可以为我所用,但决不能受它束缚。

图片

他一切从中国实际出发,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从不迷信外国。外国人说中国是以陆相地层为主,不会有大油田。李四光说中国具体条件下陆相地层也可能会生成大油田,后来按照他的预测果然在东部找到许多大油气田。

他一生写下数百万言140余篇(部)科学论著。创立地质力学,创造性地将地质学和力学结合在一起,提出构造体系新概念。运用地质力学理论和 *** ,在指导煤田预测,寻找多金属矿、稀有稀土金属矿等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提出的关于古生物化石的分类标准与鉴定 *** ,一直沿用至今;建立的中国第四纪冰川学,为第四纪地质研究,特别是地层划分、气候演变、环境治理和资源勘查等开拓了新思路。

严济慈:好的老师上起课来应该像一个魔术师

他反对照本宣科,强调上课必须生动有趣,要有戏剧性,他说,好的老师上起课来,应该像一个魔术师。他真爱人才,发现班上最有创造力的学生,他会叫到办公室谈话,并亲切地称之为‘同志’。”

1981年,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首届研究生毕业典礼上,严济慈为学生颁发毕业证书。中国科学院大学供图

2021年1月17日,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联合主办“纪念严济慈先生诞辰120周年座谈会暨严济慈教育思想研讨会”,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九三学社中央常委杨佳作为国科大师生代表发言中说,在严先生的引导下,科大的女生人人都想成为居里夫人,男生个个想成为爱因斯坦。

严济慈塑像。 图片

严济慈是我国著名物理学家和教育家,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61年起担任中国科大副校长,1980年至1984年担任校长,1984年9月起担任学校名誉校长。

王选:促进科学技术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先驱者

我国著名计算机应用专家、“当代毕昇”王选院士是促进科学技术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先驱者。

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的大门打开,高校开始流行出国进修,而激光照排项目开发条件差,科研队伍颇受冲击。外国照排厂商也开始觊觎中国印刷出版市场。面临严峻的内忧外患,王选带领科研团队加紧研制原理性样机。

历经几十次试验,终于在1979年和1980年排印出第一张报纸样张《汉字信息处理》和第一本样书《伍豪之剑》,取得了重大成果。

1981年,中国首台计算机——激光汉字

图片

正是凭借这种非凡毅力和执着精神,王选和科研团队马不停蹄,不断创新,从1975年到1993年,先后研制出六代出版系统,大规模推广应用,最终引发了我国印刷出版行业的技术革命,成为用自主创新技术改变传统行业的典范。此后又走出国门,不仅占领了华文报业市场,还出口到发达国家。而这18年,王选夫妇却连一个完整的节假日都没有休息过。

图片

王选生前十分推崇这样一句话:“献身科学就没有权利再像普通人那样生活,必然会失掉常人所能享受的不少乐趣,但也会得到常人所享受不到的很多乐趣。”这话也正是王选科研人生的真实写照。

2001年王选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09年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罗沛霖:“三士科学家”

25岁,在民族危亡之际,大学毕业不久的罗沛霖毅然放弃高薪的职位和优裕的生活,奔赴圣地延安。35岁,带着党的嘱托,他赴美留学,仅用了2年左右的时间便拿下博士学位。37岁,他学成归国,满腔热情投身新中国建设事业。

他放弃进入中国科学院的机会,选择进入产业界,专注于中国的电子工业与电子科技发展,参与和推动了新中国电子工业的许多重要项目。微电子、计算机、广播电视、远程雷达、卫星通信、光纤通信等几大领域的技术与产业初创,都有他在主持、参与或组织协调。80岁高龄,他又起草了创建中国工程院的建议,多方推动了中国工程院的成立并当选首批工程院院士。2011年,他因病去世,享年98岁,留下文稿170多篇。

他是被称作“战士、博士、院士”的“三士科学家”。

图片

从这些“牛”科学家身上,

我们看到了“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

实干品质。

从“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

到创造“荒原变林海”人间奇迹的塞罕坝林场建设者;

从“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李保国

到“最美奋斗者”钟扬……

在更多科技工

我们看到了“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

老黄牛精神。

金牛贺岁,欢乐祥瑞,

你还知道哪些属牛的“牛”科学家,

欢迎留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