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尚秀 > 社会 > 正文

​北洋水师甲午鏖战,南洋水师为何隔岸观火?

2025-11-04 11:08 来源:爱尚秀 点击:

北洋水师甲午鏖战,南洋水师为何隔岸观火?

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永远无法磨灭的国殇,但也是一个饱受屈辱压迫的民族真正觉醒和自强的开始。

当年9月17日,晚清北洋舰队与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在黄海海域大东沟浴血相拼。最终,以邓世昌为代表的大部水师官兵力战而死,北洋舰队的“致远”、“经远”、“扬威”、“超勇”、“广甲”五艘战舰尽数损失,黄海海域控制权被日本夺取。

影视作品中的邓世昌

一年以后的威海卫战役中,困守刘公岛孤立无援的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自杀殉国,4000余名水师官兵壮烈赴死。

战事尤为惨烈,教训亦足够深刻。但在痛惜之余,多数人又会产生这样一个疑问:洋务运动时期创建的其他水师部队为何没有参战,反而坐视北洋水师孤军作战、全军覆没?

要知道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除了此前中法战争中全军覆没的福建水师和配合甲午海战的广东水师外,晚清政权的统治者手中尚有一支实力仅次于北洋水师的南洋水师。

建制完整、战力可观,却为何在北洋水师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选择按兵不动呢?仔细想来,其实理由也很简单。

北洋水师部分官兵合影

首先是战斗持续时间的问题。黄海海战惨烈之状自然不言而喻,更让人深感痛惜的是战斗持续时间仅五个小时左右。换句话说,南洋水师即便在接到增援指令的第一时间拔锚起航,抵达战场后估计面临的也是偃旗息鼓的战事,甚至有可能被早作部署安排的日军联合舰队所侵吞。

毕竟从战时日军采用快速灵活的新式战舰中便可窥知对方的战术预谋早已系统成型,无论是仓促应战的北洋水师,还是疾驰救援的南洋水师,都将不可避免的受到重创。

毫不夸张的讲,北洋水师的悲剧是历史注定的。

其次,在那个晚清军队与列强交战频频损失惨重的年代里,积攒力量、保存实力似乎成了所有统兵将领们的一致共识,北洋水师也不例外。

洋务运动时期的李鸿章

近代以来清政府的多次被动挨打局面,其实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对列强的心存幻想。在可以举正义之师与列强一战到底的情况下,将更多希望寄托在置身事外的其他列强调停争端上,用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来实现解决问题的目的。

问题是,用列强来制衡列强的同时,又如何能避免他们二次瓜分这样一个千疮百孔的封建传统国家?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黄海海战中,北洋水师创建人李鸿章为保存实力,命令北洋舰队蜷缩在威海港中,不准巡海击敌,使得日本在黄海海战后轻易夺取了制海权。

正面战场迎敌的主力部队都对战与和左右摇摆不定,乃至为了保存实力而消极避战,这个不争事实无论如何不能说服南洋水师全力北上驰援。

黄海海战漫画作品

最后一点,则是政治斗争中一个无法回避的权力角逐问题所致。筹建海军是一个系统庞大的工程,尤其耗资甚巨。

因此,在李鸿章上书筹建水师之际,仅将北洋水师列在筹办计划中。一来考虑到创建和维持这支力量的经费制约,不宜在规模上太过张扬;二来作为淮军将领出身的他,本意是将这支部队牢牢打造成一支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武装力量,这既是自己的政治资本,也是能够保持自己在权力中枢话语权的关键。

但对权力极为敏感的慈禧来说,这无疑是一种威胁。出于对一家独大的忌惮,也出于对其他封疆大吏们的安抚制衡,最终,北洋、南洋、福建和广东四支新式海军部队应运而生。

但问题也随之凸显出来。一来积贫积弱的清政府财力和资源有限,对四支海军的分配不均之事时常发生;二来南洋水师创办人沈葆桢与李鸿章私下早已成仇雠,彼此互为政敌。

南洋水师创建人沈葆桢

这倒不是说甲午海战中南洋水师统帅会因此而坐视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但多年来的积怨可能导致二者之间沟通交流不畅,最终贻误最佳战机,这点倒是现实可信的。

这样的历史恩怨自然会或多或少的影响战事的进程,只能说一个可能不致让北洋水师全军覆没的战机在悄然中错过了。

战后,李鸿章曾对北洋水师发出过这样一声哀叹:“一隅之力,博倭人全国之师”。

这话是真切诚恳的,也一语道破了北洋水师全军覆灭的根本原因。

曾经舰队实力被外界引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九的北洋舰队在短短几个月时间里就走向了灭亡。尽管有强大的技术和财力支撑,有尽职尽责、慷慨赴死的将领,有抵御外侮、为国争光的士兵,但在已成定局的战场上,一切都显得微不足道了。

北洋水师“定远舰”模型

这种情况下,南洋水师的匆匆加入亦无法逃脱与北洋舰队相似的宿命。

这是封建军队的终结时刻,也是新式军队的登台起点。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