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尚秀 > 社会 > 正文

​湘西巨匪——姚大榜的江湖路

2025-08-18 03:07 来源:爱尚秀 点击:

湘西巨匪——姚大榜的江湖路

民国时期到新中国成立的这段期间,因为战争的频繁,武器的散落,中国各地的土匪数量几乎达到了历史之最。

其中尤其是湘西,民风彪悍,地形险要,各个山头聚集的土匪据说有数十万人。

其中有很多还跟国民党私下勾结,在湘西建立了“反共根据地”,成立了所谓的“反共救国军”,企图破坏社会的安定,给人民带来了无尽的苦难。

有一部电视剧叫《湘西剿匪记》,就是专门讲述的这段历史。

尤其是其中一个叫姚大榜的土匪头子,可以说是这些匪众里影响最恶劣的一个,《湘西剿匪记》中的田大榜,便是以他为原型。

此人曾经念过军校,后来落草为寇,劣迹斑斑,但最终难逃被人民解放军剿灭的命运。

世代忠厚,却出了个大恶人

1882年,姚大榜出生于湖南西部的晃县方家屯。家里祖祖辈辈都是农民,家族里也都是忠厚老实的人,姚大榜之前,从来没有出现过大奸大恶之徒。

姚大榜年幼的时候,就膀大腰圆,愣头愣脑,父母因此叫他“大膀”,久而久之,他便得名“大榜”。姚大榜家里排名老小,本来有个哥哥。

可惜早逝,因此家里格外疼爱这个唯一的儿子,从小就娇生惯养,将他视为传家之宝并且非常的溺爱。

也因此,姚大榜从小就养成了好逸恶劳、惹是生非的毛病。

因为是家里的独子,姚大榜的父母对他给予了厚望。虽然家中是务农世家,仍然送他去了私塾念书。

跟后来绝大多数大字不识一个的土匪不同,姚大榜不仅认字,还有字号,他字必印、号占彪。

即使在匪首里面,姚大榜也绝对算是一个文化人。

姚大榜的父母原本希望姚大榜能够通过读书,多明些事理,可是谁想到这姚大榜识了字之后,反而专门看些杂书,尤其喜欢看那些讲述所谓“绿林好汉”的强盗土匪的故事书。

光看不算,姚大榜还将他们视为自己的榜样进行模仿,在村子里胡作非为,尽干些丢人现眼之事。

姚大榜父母生气之余,却也拿他没有办法。

姚大榜16岁的时候,进了有名的贵州讲武堂。贵州讲武堂用现在的话来说,妥妥的王牌军校。

而姚大榜在那里,也学得了一身本领,不仅学会了舞刀弄枪,还练就了一身轻功,奔跑如飞,在山林里也是如履平地。

从讲武堂毕业后回到乡里,这一身本领更是让姚大榜肆无忌惮,无法无天。

姚大榜父母管教不住,都被活活给气死了。

后来有一次,同村的有个叫蔡建狗的人偷了姚大榜家一头牛。姚大榜怎么可能容忍这种事情,当即去要他归还。

蔡建狗在村里也是一个痞子,并且蔡家是个大户,人多势众,并不把姚大榜放在眼里。

他放出话来,要牛没有,要还就只能还上几刀子。姚大榜听到后,勃然大怒,当即掏出枪来砰砰两声就让蔡建狗归了西天。

打死人后,姚大榜怕人寻仇,知道村子不可久留,就逃了出来。

没过多久,他就和附近的“牙生矮子”姚国安和“富林麻子”姚本富勾结在一起,拉了一些人,搞了数十支枪,跑到一个山头开始当起了土匪,开始了他仰慕已久的绿林好汉的生活。

恶贯满盈,土匪当成了土皇帝

姚大榜深谙一个道理,兔子不吃窝边草,因此从不在方家屯附近打劫。

他带着队伍先是到了龙鳌和牛场坡一带进行打家劫舍。日积月累,随着抢来的财产越来越多,队伍也越来越壮大,姚大榜再带领队伍回到了方家屯附近安营扎寨。

有了队伍的姚大榜不再怕当年的陈年旧账,光明正大地开始买田置地,俨然过起了土皇帝的日子。

姚大榜家原本的家产有60多亩田,当了土匪的数年之后,就扩大到了1200多亩。

他还盖了别墅,供他强抢霸占来的女子居住。甚至他还开设了制造枪支的兵工厂,并且招募更多的人入伙,不断扩充他的队伍。

姚大榜的队伍人数最多时达到了数百人,成了当地势力最大的土匪团伙,无人敢轻易招惹。

姚大榜在别地烧杀抢夺的同时,在自己家附近却开始笼络人心。姚大榜不允许手下在自己老家方家屯一带祸害他人。

有一次,他的一个手下在方家屯杀了一个过路的商人,本来这商人跟姚大榜非亲非故,但是姚大榜认为这坏了规矩,为了以儆效尤。

事情查清之后,当场就把这名手下击毙了。除了自己的手下之外,姚大榜也不许外人在自己的地盘上撒野。

曾经有个叫潘桥桥的土匪,在方家屯附近抢了一个叫陈老满的人的财物。陈老满知道姚大榜不会容忍这种事情发生,就告到了姚大榜处。

果不其然,就在大年初一,姚大榜就把潘桥桥抓了回来。他让潘桥桥还了陈老满被抢的财物之后,又从陈老满那拿了500银元的报酬,随后当众就将潘桥桥枪杀。

自此之后,只要是姚大榜的地盘,就无人再敢轻易染指。

而除了土匪之外,因为政府无能,就连当地政府也要让姚大榜三分。

那个时候兵员急缺,政府经常派人抓壮丁充军,但是到了方家屯一带,政府轻易不敢强征。

如果当地青年遇到抓壮丁了,家人只要找到姚大榜,送上一定的辛苦费,就一定可以把人要回来。

在方家屯,姚大榜俨然是一个“公道”的存在,比政府的威信还要高。

乡里邻居有什么解决不了的纠纷,都会去找他去“主持公道”。

他俨然就像个法官一样,说一不二。而且为了笼络人心,姚大榜甚至还办了一所学校,并亲自担任校长,解决了附近的孩子上学难的问题。

很多人都以为他办了一件大好事,可其实这学校还另有隐情,学校建在三个县的交界处,姚大榜实际上还把学校作为一个跟其他各处的土匪们暗中联络的据点。

姚大榜虽然在自己家有模有样的,但是在别的地方就完全是另外一付嘴脸。

1918年的时候,姚大榜在龙溪口的活动十分猖獗,当地的商贩们苦于他的骚扰已久。

后来不知谁想了一个主意,花钱请姚大榜来担任“保商队长”,幻想着花点小钱,给他一个官当,让姚大榜碍于面子,不再强取豪夺。

姚大榜一口答应,真的派出队伍护商。可是谁成想没多久,他借此机会向众商家索要了众多财物之后,突然就撤了人,和它地的土匪合流,继续打家劫舍的勾当。

龙溪口的商家们可以说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强龙不压地头蛇,国民党政府也曾经试图对姚大榜进行招安,封他为地区联防办事处的大队长,主持三县治安联防。

姚大榜借着被封的官职,招兵买马,扩充装备。但他受封不受管,仍旧我行我素,最后找个机会就又反水回到了山里继续他自由自在的土匪生涯。

后来到了1934年,国民党为了围剿红军,开始收买地方武装。姚大榜又一次被招安,被委任为剿共义勇总队副总队长。

但他仍然故技重施,得了军饷和枪支后,装模作样打了半年,马上又再度回到了山上重操旧业。

国民党对此非常恼怒,数次派出人马对他进行清剿,但是湘西这个地方地理位置特殊,山林密布、极易隐藏,加上姚大榜身怀轻功,跑的极快。

每次清剿队得到姚大榜的消息出动后,都被狡猾的姚大榜逃脱,无功而返。

久而久之,国民党政府一直对姚大榜这个土匪无可奈何。

作为横行多年的土匪,姚大榜杀人越货,身上可以说是血债累累,又经常被政府追捕,因此他警觉性极高,平日里双枪从不离身,就怕有人对他寻仇报复。

据说有一次,他跟一个富商正在说话,那个富商不小心打了个喷嚏,便到口袋里掏手绢。

多疑的姚大榜以为对方要掏枪,马上先发制人开枪将对方击倒。后来众人抽出死者的手,发现拿的是一块手帕,无不对姚大榜感到毛骨悚然。

姚大榜每晚睡觉的时候还有一个习惯,那就是每次他都会把一根香折成数段,睡前点着一段插在指缝里,等香火烧到他的手指,把他烫醒的时候,他赶紧就另换一个地方继续睡。

往往一个晚上,他转移的地方会有好多个。正是靠着这份警觉,多年来姚大榜一直有惊无险,安然地活了下来。

对抗革命,最终被我军剿灭

除了给老百姓和地方带来了祸害之外,姚大榜给革命也造成了不小的损失。

1936年,当时的贺龙率领红军团长征路过晃县时,曾经给姚大榜写了一封信,希望他不要执迷不悟,早日改邪归正把枪口对准国民党。

姚大榜我行我素惯了,怎么可能听取这种劝阻。

事后他反而屠杀了许多红军留下的伤病员,而针对那些帮助红军的普通群众,姚大榜进行了残酷的打击,甚至有村民因为仅仅给红军带路,就被活活打死。

1942年,为了反抗国民党的暴政,晃县发生了“黔东事变”。组织者之一是晃县"同善社"社长秦宗炳,姚大榜当时是同善社的"天恩",秦宗炳邀请他一起举事。

姚大榜假意答应,并向秦宗炳索取了大量的钱财以作军费。

秦宗炳先后向姚大榜付了十数万银元,但是姚大榜私底下却暗中通知玉屏县县长李世家,让他出兵镇压。

最终其他举事的队伍都被打垮击溃,而姚大榜却始终不出兵。最终秦宗炳发觉上了姚大榜的当,认为自己误信小人,羞愧难当而选择了投河自尽。

就这样,姚大榜这个土匪转眼就到了解放后。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针对土匪进行了强有力的打击。

当时,解放军野战大军开始进入湘西。为了保住自己的利益,湘西的土匪们妄图对抗解放军,开始联合起来。

姚大榜那时已经六十多岁,匪首里资格资格最老,被推举为副司令。

这些土匪还以为身经百战的野战军和之前的国民党的地方官兵一样没区别,集结了一万多人试图对抗,结果顿时全军覆没。

而姚大榜也在一次逃跑的过程中,试图渡河却不小心落水溺亡。

姚大榜一代枭雄,最终落得了一个淹死的惨淡下场,也算是恶有恶报。他的死,标志着湘西地区多年土匪祸患的终结。湘西的老百姓,自此以后过上了安定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