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尚秀 > 社会 > 正文

​大明蒲州,一时多少豪杰(中)王崇古与张四维

2025-07-09 21:27 来源:爱尚秀 点击:

大明蒲州,一时多少豪杰(中)王崇古与张四维

王崇古:御倭和蒙

王崇古是一位戍边将领,26岁中进士,为官40年多在军中任职。由于深得内阁首辅张居正的重用,王崇古有幸参与了抗击“南倭北虏”两大事业。他步入仕途即在常州执掌军务,和俞大猷在靖江一带抗倭,使东南沿海趋于安定。他连受嘉奖而升职,随后又走上抗蒙的战场。在宁夏任职期间,他利用有利地形,修筑大量的工事,使宁夏在九镇中独未受害。鉴于此,他被任命为陕、延、宁、甘四镇防务,获功甚多。

蒙古俺答汗部多次侵扰河套以东的宣府、大同,甚至越过长城,最远打到平阳(今临汾)一带。王崇古任宣大诸镇军务后,整顿军务,同时对归来的番汉军民实行招抚,阻止了俺答汗的侵犯。

王崇古彪炳史册的建树,是促使蒙汉和好。他一面采取策略,感化屡扰边境的俺答汗,劝其归顺大明;一面与张居正一起奏请朝廷改变过去的对蒙政策,与俺答汗修好。终使朝廷采纳了他们的建议,封俺答汗为“顺义王”,准其入贡,开放边界市场,蒙汉两族和平友好数十年,成为历史上少有的和平时期,该事件史称“隆庆议和”。

王崇古用自己的智慧和真诚,推行睦邻政策,不战而屈人之兵,化干戈为玉帛,蒙汉关系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打开了双方共赢的新局面。听说最近大同要排一出戏,歌颂的就是宣大总督王崇古在大同期间的丰功伟绩。

《明史》说“崇古省历七镇,勋著边陲”,万历十六年(1588年)逝于蒲州,墓址在城东峨眉塬上,现已不存。王崇古对故乡的贡献则是重修万固寺。1556年年初的“天塌蒲州”八级大地震,使万固寺壁裂塔斜。30年后的一天,他与丁忧在家的同乡亲友张四维一起游寺,见到塔倾危险,遂决定重修。1585年,他们组织匠人取宝拆塔,第二年兴工重建。建筑期间,张王二人先后去世,王崇古两个儿子王谦、王益,子承父业,继续修建,到1594年完全竣工。

王崇古题、张四维书的万固寺“多宝佛塔”匾额 (资料图)

该舍利塔由于高官财力上的强力支持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不仅使其高度达54米,比莺莺塔高出16米,而且是切砖对缝的精品工程。现在万固寺舍利塔有石刻匾额“多宝佛塔”。落款中有“太子少保、兵部尚书、郡人鉴川王崇古题”,交代了王崇古的身份,号鉴川,告诉世人是这位建塔的倡导者为塔命名。这也是王崇古今天在蒲州留下的唯一痕迹。

张四维:一德和衷

张四维(1526~1585年),号凤磐,政治家,永济孟盟桥人。张四维父亲张允龄笃信重义,经商发家,成为山西著名盐商,使张四维受到良好的教育。张四维从小聪慧,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23岁的他参加乡试,以第二名中举;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又中进士,因文章书法兼优,以第一名的成绩入列翰林院的庶吉士,相当于翰林院高级进修班学员,后授翰林院编修,相当于皇帝的高级文秘官员。隆庆年间,他曾担任皇帝的首席讲经官,对皇帝问话,他尽心作答,而且多有发挥,深得皇帝赏识。可惜,隆庆帝在位仅6年。万历时期,张四维升任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生,参与朝政。有一次,他在文华殿为新皇帝讲读,神宗看其气度不凡,御书“一德和衷”四字,赐之。

张四维也熟知边防事务。隆庆四年(1570年),俺答汗的孙子“把汉那吉”归附驻扎在大同的王崇古,俺答汗大兵压境,要求遣还孙子。王崇古借机谈判,晓以大义,让他向明纳贡。由于俺答汗的长期侵扰,朝臣对其恨之入骨,于是在廷议时,王崇古建议与俺答汗通商贸易的折子遭否决。

此时,张四维上疏皇帝,站在国家和民族利益的高度,旗帜鲜明地支持王崇古,联合首辅高拱和张居正,使得朝廷同意恢复边关互市。议和得以达成,结束双方的敌对状态,换来了20多年的边陲宁谧。不仅如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得到保证,大大减轻了边防产生的财政负担。蒙古是一个经济比较单一的游牧区,通过贸易得到中原的粮食、绸布、铁锅、药材、茶叶等奇缺的商品,俺答封贡是明蒙关系得到根本改善的标志。

张四维为人正直,博物多才,有康济天下之心,主政时以宽大为怀。在张居正当政时,他曾积极配合改革。张居正去世后,张四维任内阁首辅,对张改革中的弊端进行了修正。因张居正严刑峻法,结怨甚多,万历皇帝也支持清算张居正。张四维趁神宗喜得贵子高兴之际,劝说皇帝放宽政策,使受排挤者官复原职,安定了人心,为朝廷稳定作出了贡献。

万历十一年因父逝,维带病归乡服丧。临走前,他劝神宗法祖、孝亲、讲学、勤政、清心、寡欲、惜财、爱民,并保持始终,就好像诸葛亮的《出师表》,言之谆谆,情深意长。当时神宗21岁,刚刚亲政,这段时间还是比较勤政的。《明史》对明神宗的评论是“论者谓:明之亡,实亡于神宗”,那主要是指神宗后期的怠政,使政治糜烂到极致。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张四维刚到家,后母胡夫人亦亡,随后两个弟弟又亡,悲痛交加,两年后服丧期将满,他却一病不起,卒于故里。望眼欲穿的神宗皇帝很是伤悲,停朝一天,派官员来蒲州治丧,赠张四维为太师,谥号文毅。

作为文臣,张四维熟于写诗,崇尚古贤,留有《谒舜帝庙》《城东有舜庙首阳山有夷齐祠》。前述的万固寺舍利塔匾额有“光禄大夫、柱国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东阁大学士、郡人凤磐张四维书”,可见匾额上的字为张所书写,同时可以看到他的封号比较多,就这还不算他担任的实际最高职务“内阁首辅”。虽然任首辅不足两年,但皇帝对他还是有感情的。他的荣誉之高是多种因素造就的,包括家庭环境、社会环境、自身条件优越加上良好机遇。

现在除了万固寺塔有张四维的记录外,他父亲张允龄墓位于蒲州镇侯家庄附近,基本保存完好,墓冢前有碑10通,为明嘉靖、隆庆、万历三朝所立,碑上字迹清晰,多次提到张四维。不幸的是,张四维墓已经被毁。

另外有文章介绍,万固寺塔建造过程中,“王崇古、张四维先后去世”,从时间上看应该是“张四维、王崇古先后去世”,即外甥年纪小,但去世时间早,不是常理中的舅比外甥去世早。有文称,当塔建到第十一层时,二公先后去世。据矗立于寺内的《重修万固寺记》碑载,“不意甫八级而二公相继薨”,看来第八层可信。这虽是细节,不可以讹传讹。该碑是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立的,由王崇古两个儿子王谦撰写,王益书字。 (傅晋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