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尚秀 > 社会 > 正文

​“过时”的商业化泛释

2025-03-31 02:25 来源:爱尚秀 点击:

“过时”的商业化泛释

过时,指的是落伍、陈旧,不合时宜。

过时,是一个贬义词,因为社会一直在发展,如果总是墨守成规,那必然有碍于发展。简单来说,比如说农业,石器时代是刀耕火种,后来有了铁器——“锄禾日当午”里的锄便是铁制的了。之后,有用牛耕手工兼用。再后来,便有了机械化生产。但这些并不是一刀切,比如在八九十年代,已经有了机械农业现代化工具了,但一些地方因为各种条件,还只能人工、牛耕。即便现在,还不能完全脱离手工生产,尤其是丘陵地带。丘陵的农田高低不平,一块一块面积不大,稍微大型一点的比如收割机根本无法到达、无法使用——这里说的是事实情况,不是理论,不是推测。所以在一些地方,锄头、镰刀之类的农具已经过时,但在另一些地方,还得继续使用。

再比如说服装,在城市里,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款式、颜色不同搭配方式的着装,算是时尚。在店里买衣服时,会听到各种关于时尚的宣传,在各种可能获得信息的地方,也有类似的说法,现在流行什么,即将时兴什么等等。现在的服装,一般质量还不错,能穿好些年,可是为什么要换?因为旧的过时了,需要时尚。

记得在八九十年代的农村、小镇,很多人穿中山装。还有一种四个口袋但与中山装不同的是,中山装会露出整个口袋的外形,而那种上衣只露袋盖。中山装大多以深蓝色为主,也有少数浅蓝、或黑色呢子的。而那种露袋盖的多是军绿或深蓝,其实不光是农村、小镇,城市应该也穿,电视上见过。当然这是一种男装。这两种服装现在小城镇的市场小店、小摊上还能见到。其实想不明白的是,如果穿上这样的服装,会显得哪儿过时了呢?难道一穿上这样的衣服,这个人就变了吗?

至于审美的问题,不是越发展越包容吗?如果说布料过时了,还说得过去,因为工业发展布料在各方面越来越好,既舒适、又伸展。老式的布料有的穿着舒服,但易起皱,甚至卷起来,不起皱的又不太舒适……那么现在的布料越来越适合穿着了,当然是用这样的布料比较时尚。至于服装的样式,也就是这么那么的各种穿插错落而已,并无什么本质的改变。再说,新出来的款式,凭什么就时尚了呢?这时尚到底是由谁说了算?谁掌握了话语权?

……也许有人说,如果服装的款式永远不变,那服装设计、服装美学、服装商业还怎么发展?服装当然要发展,但是发展是为了更多元化的发展,多元的审美,不能用无端打压以“暴力语言氛围”的方式来发展。什么是“暴力语言氛围”?就是你明明觉得,这衣服好好的,怎么就不能穿了?但囿于某种不知怎么制造出来的无端的氛围,昨天还穿得好好的,今天就觉得不好意思穿出去了,明明觉得这与“时尚”无关,可还是只能穿一件“时尚”的衣服才敢出门。所谓“无端的氛围”,就是谁也不知道,到底是怎样,大家就逐渐地达成了如此一致的“共识”——然而内心并不见得认同。谁是那无形的“推力”?

以前家里盛菜,基本都用碗,大碗小碗中碗,大的装汤,中的装菜,小的盛饭。但是不知什么时候,开始流行用盘子盛菜,成了一种时尚。用盘子盛菜当然可以,没任何问题,但是用碗盛菜难道就不能吃了吗?换个东西盛菜,能提高营养价值?或者是改变口味?谁是改变大家观念得如此强力而又无形的推手?

菜的做法也是有“过时”、“时尚”之分的。比如有的菜,调料要占到主菜的份额了,炒一盘菜,干辣椒比菜多。少放些辣椒不行吗?据说就是“时尚”的做法——一盘油红的辣椒,里面藏着些肉丁或肉片。事实上,做过菜的人都知道,辣椒多,菜也不见得就很辣了,会用辣椒,是用不了多少辣椒的。是为了节省成本吗?干辣椒也并不便宜,只不过,干辣椒能“撑场面”,而且几乎是没人吃的,不少餐馆都能“二次食用”——这大概才是内幕之一,然而披了一个“时尚做法”的外衣。

好吧,且不说二次利用,干辣椒比较蓬松,好看,或者说,这样的“造型”能满足食客的好奇心——但是,在大家都这样做的泛化情况下,你餐馆实在一些,岂不也是满足了消费者的好奇心?再说了,就算餐饮要发展、烹饪要发展,但是发展的路千万条,为什么要用这样的类似“造假”的方法呢?其实道理都懂,然而大众为什么从质疑到见怪不怪最后默默认可了呢?谁有这样大的“力量”?

不是所有时尚的东西,都是换汤不换药的。有的东西也确有过时,的确需要发展、不断发展。也有很多时尚是好的,比如读书,曾经是“流行”过读书无用论的,但是最近这些年,读书的人越来越多,对图书的关注度也在渐渐提高,在乘坐地铁时,已经可以见到一些读书身影了,无论是纸书、电子书,都开始有了。再有就是见义勇为的、生活中一些助人为乐的行为,在各大媒体报道上也越来越常见。而那种“明星八卦”的小消息,越来越少……这些时尚,就是质的变化,就是值得推崇的。

再来说说关于力量强大的“幕后推手”吧。曾经一度流行地宣扬996的事,就不说了,人尽皆知。最近又有了“菜刀不能拍蒜”的说法,这可是张小泉菜刀的总经理说的“菜刀不能拍蒜”。老百姓在自家厨房大多是用一把菜刀,切、剁、剔、拍等。如果按这位总经理的说法,每家可能得准备几把菜刀了,专门切的、剁的、剔的、拍的,切要分切肉的,切菜的……这样一来,他的菜刀可就“火”了。不过这次他的回复太奇葩,引起了公愤。

营销手法显然不是“一日之寒”,那得有一个过程。好比酱油或醋一样,多年前,炒菜、烧菜、凉拌,都用一样的酱油或醋。而现在,炒的、烧的、凉拌的都得用不同的型号。以前的酱油兼有上色、咸鲜香之功效,现在的生抽是绝无颜色,要上色只能再买老抽,但老抽颜色过浓,只能少量上色用,多了就黑了,所以要鲜香还得买生抽……你想买以前的那种酱油,不好意思,过时了,停产了,消费者有什么办法?没有办法,只能改变自己的观念,与“时”俱进。

已经可以看出来了,到底谁是幕后推手?也许,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有的发展,是有利于民,有利于人们越来越美好的幸福生活的需要。然而,当一个词被“泛化”用滥之后,几乎就成了一种“语言暴力”,形成一种无形的“暴力氛围”,让很多人无法不做出违心的选择,那就有违初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