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尚秀 > 生活 > 正文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是谁的名言,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是谁的名言说明了什么

2023-09-17 06:07 来源:爱尚秀 点击: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是谁的名言,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是谁的名言说明了什么

本文目录

1.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是谁的名言说明了什么 2."水则载舟 3.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是谁的名言 4.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是谁的名言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是谁的名言说明了什么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出自:战国荀子《荀子·王制篇》,原文: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那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是谁的名言?意思是什么呢?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是谁的名言及意思

是荀子的名言。君主如船,百姓如水,水既能使船安稳地航行,也能使船沉没。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是说统治者如船,老百姓如水,水既能让船安稳地航行,也能将船推翻吞没,沉于水中。表示事物用之得当则有利,反之必有弊害。这句话的含义很直白,就是把一个政权看作“舟”,而百姓是“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意思,大致等同于“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是谁的名言说明了什么

"水则载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是荀子的名言。此句出自《荀子·王制》:"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此之谓也。"翻译过来就是君王好比是船,百姓好比是水,水可以使船行驶,也可以使船淹没。荀子认为王者之政是一种用贤罢废、诛恶化民的政治,赏罚分明,可以使人人归于礼义。处理政事要用礼和法两手。君王不要事必躬亲,要靠君子治国。

另外必须明确尊卑等级,使之相互制约。荀子提出,良好的统治者应具备平政爱民、隆礼敬士、尚贤使能的品格和手段,这是他所应做的三件大事。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是谁的名言,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是谁的名言说明了什么图2

扩展资料:

在唐贞观后期,魏征在著名的《谏太宗十思疏》中说:“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意思是说:怨恨不在于大小,可怕的只在人心背离。水能载船也能翻船,所以应该高度谨慎。唐太宗对荀子和魏征的这一观点十分欣赏,在与君臣讨论国家的治理问题时,多次引用和发挥了这一观点。他在《论政体》一文中说:“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荀子、魏征和唐太宗,都深深懂得人民的力量是极其伟大的,十分强调了依靠人民力量的重要性。他们的这一光辉思想,为历代统治阶级所接受。对历代统治者尊重民情民意,执政为民,起到了积极参与的促进作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是谁的名言

这句话是荀子的名言,最早被记载到《荀子·王制》一书当中,后来也被唐太宗使用。这句话并不能浅显的被理解成水能够运载船的运行,推动船向前行驶,也能够将船推翻。在这句话中,水和船都是意向,水指的是老百姓,而船指的是君主。“水则载舟,亦能覆舟”的意思就是说君王能够立足,是因为有了子民的拥护,子民的拥护既可以让君王立足,同时也可以把君王推翻。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是谁的名言,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是谁的名言说明了什么图3

1.水则载舟,亦能覆舟的出处

这句话最早被记载在《荀子·王制》一书中,书中的原话是:“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顾名思义,这句话讲的就是君与民之间的关系。君王的确是古代社会最尊贵的存在,他们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有着绝对的任免权。但是君王所拥有的一切,并不是所谓的世代承袭,而是得到了子民的拥护。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是谁的名言,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是谁的名言说明了什么图4

2.唐太宗与魏征高频率使用这句话

这句话原本在荀子的书中记载的是“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而后来到了唐太宗口中,就变成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其实只是个别字的改变意思没有任何的差别。众所周知,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位难得的仁爱君主,他能够爱民如子,查纳雅言,他能够忍受陈子过于激烈的言论。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是谁的名言,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是谁的名言说明了什么图5

唐太宗曾与魏征就治国方面的理论进行了一番商谈。彼时太宗李世民曾促膝长谈,征询面前的魏征问题:前朝覆灭的原因是何?魏征十分通透的回答说是失了民心。之后两人的谈论就想到了这句话,将君王比作船,将天下的子民比作汪洋的河水,水是船能够起航的最为重要的条件,同样水能够载的动船也能够覆得动船。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是谁的名言

是荀子的名言。

意思是水能承载船只,也能倾覆船只。

出处:《荀子·王制》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原文节选:

马骇舆,则君子不安舆;庶人骇政,则君子不安位。马骇舆,则莫若静之,庶人骇政,则莫若惠之。

选贤良,举笃敬,兴孝悌,收孤寡,补贫穷,如是,则庶人安政矣。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此之谓也。

故君人者,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矣;欲荣,则莫若隆礼敬士矣;欲立功名,则莫若尚贤使能矣,是君人者之大节也。

译文:

马惊扰了车子,那么车上的人就不能安安稳稳地坐车;老百姓惊扰了政治,掌权者就不能安于官位。马惊恐车,就不如使马安静;平民百姓惊扰政治,就不如给他们实惠。

选拔贤能的人。推举忠厚恭敬的人,提倡孝敬和友爱,收养孤寡之人,补助贫穷的人,如果这样,那么平民百姓就会安心政事政局,然后君子也就会安于政位。传说:“君主,是船;平民百姓是水。水能承载船只,也能倾覆船只。”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当君王的想要获得安宁,那么最好是勤于政事爱护百姓;想要获得繁荣,那么最好用隆重的礼节对待士子;想要获得功名,那么最好尊崇和任用贤能的人,这是关系到统治者安危存亡的大事。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是谁的名言,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是谁的名言说明了什么图6

扩展资料: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格言,也是古代帝王们历来所遵循的治国良策。然而在“自由民主”成为普世价值的今天,这句古谚不免应该被赋予时代涵义。

许多人认为从这句话中能看出我国古代“民主”意识的萌芽,表明人民群众才是权利的真正持有者,从而为多数人的统治提供了思想依据。但是这句话真正出自于《荀子》,在《荀子.王制》和《哀公问》两篇中凡可见。

此后在刘向《说苑》《新序》、王肃《孔子家语.五仪解》、魏征《论治道疏》、吴兢《贞观政要》等典籍中被不断征引和重述,可见其分量之重。在《荀子·王制》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者载舟,水者覆舟。”

在《哀公问》,这句话作为孔子答哀公问的解答,荀子作为推崇孔子思想的后辈,原封不动地将孔子的这句话用于他的治国理念中,因此后世就将这句话用于劝诫当权者要爱民施仁政,成为了服务政治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治国良言。

了解真正的儒家需要我们从孔子的言论入手,而“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句话能够穿越千年,给历代统治者提供正面影响的同时,在当代人民做主的新中国里,这句话更加给每一个人新的启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荀子·王制

以上就是关于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是谁的名言,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是谁的名言说明了什么的全部内容,以及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是谁的名言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