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尚秀 > 社会 > 正文

​最深达7735.9米!“奋斗者”号又完成7次载人深潜作业

2024-05-08 04:33 来源:爱尚秀 点击:

最深达7735.9米!“奋斗者”号又完成7次载人深潜作业

记者 5 月 5 日从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 ( 深海所 ) 获悉,该所 " 探索二号 " 科考船在最近历时 14 天的航次中,科考团队于 5 天作业时间内,共完成 7 次 " 奋斗者 " 号载人深潜作业,其中 2 个潜次作业深度超过 7700 米,最大深度达到 7735.9 米,过程中还成功回收在 7700 米以深海域进行鲸落系统演化观测的深海着陆器。

本航次成功回收深海装备 6 型,其中深渊级海底原位科学实验站在深渊海底驻留时长达 115 天。同时,完成了国产全海深多波束测量系统升级后的性能检验,以及 1 个站位的采水作业。本航次共采集多金属结核样品 64 个、岩石样品 4 个、短柱状沉积物样品 63 个、海水样品 270 升。

这次也是 " 探索二号 " 船首次作为 " 奋斗者 " 号万米载人潜水器的水面支持母船开展远洋科考作业,安全、高效的 " 船 - 潜 " 协同配合保障本航次任务的顺利完成。

本航次科考任务中,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原院长白春礼作为科学家队员全程参与,并随 " 奋斗者 " 号完成深潜任务,下潜科考工作超过 9 个半小时,成为下潜至 7500 米以深海域最年长的科学家。截至目前,中国已有 57 人随 " 奋斗者 " 号到达 7500 米以深海底。

中国科学院深海所介绍说,深渊级海底原位科学实验站是由中国科学院战略性 A 类先导专项支持研制,以深渊基站为核心,集成深渊基站式遥控作业潜水器 ( ROV ) 、自主式水下航行器 ( AUV ) 等平台,能够开展协同探测作业,通过携带大容量能源系统在海底长期驻留。基于深渊滑翔机中继通信的方式,实现海底实验站与岸基监控中心的远程信息交互。通过本航次深渊实验站的海底长期驻留试验,既对系列关键技术进行了验证,也为后续利用深渊实验站开展新型深海科考应用奠定重要基础。

本航次在西菲律宾公海海盆中央裂谷北段区域开展的 3 次载人深潜科考调查中,对前期新发现的深海多金属结核发育区进行了进一步探查,并扩大了该区的范围。与常规赋存于深海海盆地貌不同,此区域的多金属结核主要分布于海脊地貌,结核丰度较高,形状多为球形,粒径大多在 2 至 5 厘米,少数超过 10 厘米。这一发现或为后续深入探究深海多金属结核形成发育机制提供新的思路和证据。

本科考航次成功回收在海底布放时长达 2 年 8 个月的鲸落着陆器,获取了丰富的过程影像资料,并收集沉积物、生物及微生物样本,为深入理解深渊生物的生存策略及其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提供宝贵依据。

科考队还在 5600 米水深海底开展了底质、浅地层剖面结构和微地貌观察和探测,初步了解该区域海底滑坡事件的基本特征,为此前布设的分布式光纤系统观测到小尺度事件现象的解释提供了有力证据。

中国科学院深海所表示,本航次任务验证了国产全海深多波束测量系统软件的鲁棒性,测量效果获得显著提升,将为后续开展与同类装备比对以及开展多波束合成孔径技术研究提供支撑。

据了解," 探索二号 " 是中国首艘全数配置国产化水面及水下科考装备的载人深潜器支持保障母船,其总长 87.25 米,型宽 18.8 米,最高航速 14.2 节,续航力大于 15000 海里,可同时搭载 60 名科考队员在海上连续作业 60 天。本航次于 4 月 22 日从广州启航,5 月 5 日返回三亚。